【广西日报】砥砺奋进三十载 育才兴教续华章——写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建校30周年之际

在桂西北连绵的大石山区,20世纪90年代的河池,一群怀揣梦想的教育工作者,在基础近乎空白的艰苦条件下,毅然开启创办高等职业大学的征程。面对资源匮乏与外界质疑,他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坚定意志,历时三十载风雨跋涉,硬是从困境中闯出高职教育拓荒之路,书写广西职业教育领域的励志传奇,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职业教育探索出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2019年,学校跨入“万人高校”行列,并跻身广西首批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2023年,再度入选新一轮“双高计划”建设单位,让河池成为南宁、柳州之外拥有“双高”校的设区市。至2025年,在校生规模突破15000人。三十载砥砺奋进,跨越式发展,成为广西职业教育的生力军。
历经三校合并、改革突围与内涵提质,不仅一次次成功突破发展瓶颈,更树立起民族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鲜活典范。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正以坚实的步伐,持续为广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传递着教育强国的时代温度。
艰难建校:在困境中坚守初心
20世纪90年代中叶,在全国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的浪潮中,河池作为“有色金属之乡”和“水电能源基地”,却因人才外流陷入技能人才短缺的困境。为破解地方产业发展瓶颈,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关键举措。1995年8月,河池地委、行署果断决策,将三所院校合并,组建河池民族职业大学,在资源匮乏的艰苦条件下,开启高等职业教育拓荒之路。
建校之初,深陷多重困境:无专项经费支持,无法获得上级资金扶持;无专职高职教师,因无编制难以招聘专业师资;无独立招生资格,只能依托合并前三校生源;无充足实训设备,学生需到企业车间实践;无办学规模和专业特色。在校生一度不足2000人,外界甚至一度预言“开门即关门”。
面对严峻形势,河池地委、行署积极破局,创新构建“举全地区之力办学”机制,形成“全域协同”办学格局,凝聚区域合力推动学校建设。更令人动容的是,建校初期师生在露天场地开展实训,利用废旧零件自制教具,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守护教育火种。
历经8年艰苦奋斗,学校于2003年获教育部备案,正式定名为河池职业学院;2007年,在负债近千万元的艰难条件下,学校通过人才培养评估,淬炼出“自强不息、敬业奉献”的校园精神。
此后,学校发展步入良性轨道。2008年,在校学生规模突破5000人,校园建设蓬勃发展。2010年,学校正式更名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经过30年的砥砺奋进,学校已崛起为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典范,为革命老区培养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书写职业教育助力区域发展的“河池现象”。
破局重生:以改革创新激活发展动能
然而,学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受全国高校本科扩招冲击,加之自身办学条件和吸引力不足,刚步入正轨的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再度陷入困境,连续3年出现招生大幅滑坡,在校生规模从5000多人锐减至2000多人。到2011年,学校濒临生存危机,校内人心浮动,大量优秀教师与中层骨干纷纷另谋出路。学校能否重获生机?当时几乎无人抱有希望。
转折出现在2012年3月,河池市委任命韦伟松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临危受命的韦伟松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精神,经过深入调研,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确立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大发展,四年大提升,五年创品牌”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的办学宗旨。通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学校统一了思想认识,进一步凝练出“以生为本、育人为先、质量第一、从严治校”的治校理念,“厚德强技、修行致远”的校训,以及“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得更远”的办学理念,重塑了“自强不息、开放包容、敬业奉献、勇争一流”的精神,为学校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
在办学条件上,学校不等不靠,多渠道筹措资金。自2012年以来,累计投入7.5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综合大楼、实训楼等,新增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同时着力解决师资瓶颈,增加1141个编制并规划1600亩新校区以解决人才住房与发展空间问题。
在专业建设上,学校推动传统与新兴并重,一方面推动冶金等传统优势专业加速发展,跻身全国前列,并荣获多项国家级技能大赛奖项;另一方面实现新办专业的“变道超车”,机器人、学前教育、无人机等专业建设水平跃居全区乃至全国一流,在各类竞赛中屡创佳绩。此外,还全面启动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并率先在广西举办由河池市委、市政府牵头的市级人工智能大赛。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面对教师学历层次偏低、能力偏弱、人才引进难等现实,学校开展全员AI技术普及教育,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超73%,并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屡获自治区级以上奖励。学校还深度对接深圳职业技术大学资源,引进全国职教专家,通过多种形式赋能学校发展。
在文化建设方面,学校构建“文化浸润+实践育人”双轨体系,将文化建设与“双高”建设、立德树人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其中,山歌文化项目入选广西高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品牌和教育部思政教育典型案例。学校还获评“广西清廉学校建设示范校”。
此外,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和民族团结工作。扎实推进信息化建设,以最小投入争取最佳效果,成为全区首批数字化标杆校和全国数字化校园实验校。学校投入7000万元完成第四期信息化建设后,教育部在学校召开教育数字化转型现场会并给予高度评价,吸引60多所院校前来观摩。同时,学校长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重点工作,累计投入超2000万元构建起“一核双驱 五并育举 六位一体”教育体系,有效促进各民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
双轮驱动:为区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作为一所与地方产业血脉相连的职业院校,学校始终将人才培养视为立校之本。在“传统专业改造提速、新兴专业变道超车”的清晰思路指引下,学校成功实现了专业建设的“双线突破”,为区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学校集中优势资源,将冶金技术专业打造成一张闪亮的名片。通过深化产教融合、与区内外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并投入重金升级实训条件,该专业已跻身全国前五,成为学校的传统优势基石。与此同时,学校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在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新赛道上实现“变道超车”。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连续6年斩获广西高职技能大赛一等奖并问鼎全国冠军;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更是“一鸣惊人”,招生当年便与本科院校同台竞技并勇夺多项一等奖,迅速成长为极具竞争力的区域特色专业。
卓越专业的背后,是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夯实人才根基,学校构建“业务赋能+学历提升”的双轮驱动体系,近3年投入3000万元专项经费,联合华为、科大讯飞等科技巨头开展全员AI技术普及,全力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同时,学校大力支持教师攻读硕博学位,使高学历教师占比实现翻倍,为教学质量提升筑牢了根基。
产教融合是贯穿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推动各专业与区域重点产业无缝对接,与广西华锡集团等区内龙头企业和华为等区外知名企业共建6个示范性产业学院,累计订单培养超过600名学生,更建成广西唯一的有色金属产业学院。
合作远不止于育人。学校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近5年合作研发项目200余项,成功为广西南国铜业、南丹南方有色等企业攻克“铜冶炼废渣回收利用”“高炉冶炼温度控制”等关键难题,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亿元。学校通过58项横向课题和36项技术成果转化,成为区域产业升级的“技术引擎”。2023年,随着广西冶金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成立,学校的校企合作迈向资源共建、成果共享的更高层次。
社会服务:以技能培训助力乡村振兴
学校始终把服务地方发展作为核心使命,将办学实践深度融入企业转型升级、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时代征程中。
30年来,学校累计为8.5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实现稳定就业,有效助力超20万人摆脱贫困。近5年,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近5000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其中包括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这些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在区内外各行各业施展才华,月收入普遍达4000至8000元。同时,学校面向社会开放优质教育资源,近10年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超过60万人次。
自2014年起,学校将培训课堂延伸至库区,10年来累计培训移民1.2万人,涵盖8个工种。通过“线上理论打卡+线下实操集训”模式,学员职业技能考证通过率超90%,推荐就业率达85%,实现人均月增收2500元,切实做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岗一户、带动一片”。2018年,学校荣获“广西民族团结示范单位”“河池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服务社会”的办学导向,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服务体系。针对企业技术升级需求,推行“一企一策”定制化培训,为23家冶金企业量身打造培训方案,三年内培训员工7225人,签约金额2512万元,相关案例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
2020年,学校成立河池粽子产业学院;2023年,携手地方政府共建乡村振兴学院,通过“田间课堂”“车间教室”等实践平台,以直播电商、食品加工、无人机植保三大模块精准对接县域产业链,累计培训农户5万人次。学校成功孵化的“寿源粽”品牌,在两年内实现网络销售800万只,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助力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根据发展需要,学校正投入23亿元,在距离河池西高铁站仅1.5公里的黄金地段建设占地1600亩的新校区。建成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将更加凸显,持续引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结 语
从艰难建校到崛起为民族地区职教高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程,深刻印证了“唯有自身过硬,方能破局突围”的坚定信念。面向未来,学校正以建设1600亩新校区为契机,锚定“广西一流、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目标,开启新一轮创业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继续以“筚路蓝缕、破茧成蝶”的奋斗姿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内涵建设,努力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八桂大地上续写职业教育崭新的时代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