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絮语 ▎校友札记·山乡长歌

岁月沉香,师恩难忘

来源:韦彤 发布时间:2025-08-16 11:54:05 浏览次数: 【字体:

ac7ac292184b4d00bb50ac4722df3d44.jpg

韦彤(原河池民族工业中专九四机械制造与维修3班学生)

前几日路过学校门口,我远远望见学弟学妹们在宽敞崭新的学校广场上,排练诗朗诵节目。目睹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万千思绪如潮水般涌来,往昔的种种回忆从我的脑海深处缓缓浮现……

初遇校园:青涩时光的起点

1994年9月15日,怀揣着懵懂与期待,我首度踏入校园。彼时,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小”。虽规模不大,却五脏俱全,一应设施完备,且环境整洁宜人。这份初遇的质朴,悄然在我心中埋下了对校园的第一缕情愫。

我就读于河池民族工业中专九四机械制造与维修3班。注册时,班里共有61位同学,其中8位女同学,53位男同学,女同学在班里堪称“班宝”,弥足珍贵。开学第一课,学校学生科领导杨荣来老师为我们介绍专业,让我们明晰了解未来三年即将涉猎的专业知识领域,为我们的求学之路点亮了第一盏明灯。

班主任石甫益老师,温文尔雅,风度翩翩,他教授我们机械制图。我对他的课程青睐有加,因而机械制图成绩始终名列前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陆续结识了更多的老师,如石乃敏老师、韦利宏老师、潘爱民老师、曾严老师等。其中,曾严老师给我们留下了尤为深刻的印象。记得那是我们入学的第二年,他调来教授我们语文课。那时的他,年纪与我们相差无几,仪表堂堂,且擅长弹奏吉他,极富魅力,深受我们喜爱。课余时间,他还悉心教导我们学习吉他。班上有好几位同学,包括我在内,皆是受曾严老师的启发,才踏上了吉他学习之路,这无疑成了我们青春岁月中一抹亮丽的色彩。

校园点滴:青春记忆的珍藏

我们的工业中专校区坐落在小山坡上,仅有两个篮球场作为我们的活动空间。位于下方的篮球场,平日里还兼作足球场。正是在这片场地,我学会了踢足球,而足球也自此成了我毕生的爱好,伴随我走过无数欢乐的时光。

篮球场旁是学校的墙报区,每个班级都拥有一块专属版块。每学期,我们都要制作一版墙报。身为班长,我亦是班里负责制作墙报的小组成员之一。每当更换墙报时,制作小组的成员们都绞尽脑汁,力求打造出令人惊艳的作品,为班级争得荣誉。那份为了集体荣誉而共同努力的热情,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们班在学校也曾斩获几次嘉奖。记得有一年军训,我们班摘得全校最具分量项目的桂冠——队列分列式第一名!1997年,我们参加职业大学运动会,班里的男子篮球队更是连夺两个第一名:工业中专校区第一名和职业大学中专组第一名。这些辉煌的成绩,让我们当时倍感兴奋与荣耀,即便如今同学聚会,大家仍会津津乐道,重温那段难忘的岁月,字里行间满是眷恋与回味。

学校的饭堂,亦是我记忆中难以磨灭的地方。那是90年代初的学校饭堂,伙食条件与如今相比,相差甚远,饭菜油水较少。正值青春年少,我们正值长身体的阶段,能量消耗大,食量也随之增大。记得那时的米饭都是蒸熟后分成小方块,一个小方块约2两。一般来说,女同学吃2两,男同学吃4两较为合适,但由于油水匮乏,仅吃这个量往往难以饱腹。有的男同学或许消化能力较强,一餐能吃下8两饭,需用现在的汤盆才能盛装!许多同学都吃不饱,家庭条件较好的同学便会到学校门口的小炒店就餐,那时学校门口小炒店的生意可谓蒸蒸日上。而像我们这些家庭条件欠佳的同学,晚上睡觉时被饿醒更是家常便饭,那些在饥饿中辗转难眠的夜晚,成了我们青春里别样的印记。

岁月变迁:母校的蜕变与延续

1995年,河池民族工业中专与河池电大、河池教育学院三所学校合并组建了河池职业大学,也就是如今广西现代职业学院的前身。1997年我们毕业后,河池民族工业中专也搬迁至现在广西现代职业学院的校址。曾经承载着我们无数美好回忆的校园,已然离我们远去。尽管那片土地依然存在,但已成为其他单位的用地,心中难免涌起一丝伤感。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学校的许多老师也随之到广西现代职业学院任教,其中不少还担任了学校的领导职务。近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与支持下,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愈发现代化。如今的学弟学妹们身处优越的环境,无疑是幸福的。或许他们难以体会我们当年的求学条件,但我坚信,他们定能在如今良好的环境中努力学习,茁壮成长,书写属于他们的青春华章。

毕业后,我一直在河池市金城江区工作生活,偶尔会邂逅昔日的老师,每一次相遇都倍感亲切。在我心中,满怀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是他们授予我丰富的知识,为我留下美好的回忆;亦感恩学校的培养与庇护,让我在青春的旅程中得以成长。衷心祝愿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蒸蒸日上,成为桂西北地区的一所名校,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续写教育的辉煌篇章。


【打印正文】
周年校庆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