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大学生活往事 ——致母校建校30周年
韦盛佳
(资源工程系96级工业经济管理班校友,现任东兰县糖业发展中心主任)
1996年9月21日,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清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柔地洒在大学校园的林荫道上,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我们大学生活拉开序幕。我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怀揣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一丝不安,踏入了这所当时被称为河池“五大工程”之一的高等学府。那一刻,我的心跳加速,目光四处张望,试图将这片即将成为我三年青春舞台的地方尽收眼底。我的心中既有对未知世界的忐忑和好奇,也有对求学氛围的深深向往。我知道,从今日起,我将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一段关于成长、关于梦想、关于未来的探索之旅。
新征程,新起点,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陌生。宽阔的校园、高大的教学楼、熙熙攘攘的食堂,还有那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第一次走进宿舍505,见到即将朝夕相处的室友,彼此都有些拘谨,却又充满期待。没过多久,我们便渐渐熟起来,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运动、一起熬夜赶学业,甚至一起在深夜畅谈理想与未来。那些在寝室里的趣事如昨日发生。记得在一个深秋,天气微凉的周末,半夜,突然我们505宿舍突然被“咚咚”重拳敲击门板声惊醒,并叫全部舍员到一楼保卫室集中,立马起床,不让穿外衣,莫名其妙,发生什么事啦。在那个爱梦爱睡的年纪,既深更半夜、天气微冷,是谁打破了我们的美梦。起来,只见那3、4个统一着制服的校保卫科凶巴巴的样子,心里感到有点害怕和奇怪,我们到底犯了什么错误?初来乍到,尽管极不情愿,谁也不吭声,老老实实地跟着他们下到一楼保卫室。当初,我们感到莫名其妙,我们又不犯什么错,深更半夜的叫醒我们干嘛?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哼声,心里只揣摩着。过了一会,其中一位保卫科说话了:你们当中是谁把门板踹坏的?当时宿舍门板是老式木材合装组而成,不上铁钉,分为3格3个框即上中下。宿舍门板中层格被踹坏!哦,原来我们被训斥的原因在这,难怪校保卫员脸色那么难看、语气又那么严厉!估计当时也被气急败坏了,心想,刚入学不久的新生竞这么蛮横的!也许之前从未碰到过,今天如不好好教训一顿,那以后就闹翻天了。我们宿舍共9名舍友,一字排站那里被审问、训斥了1个多小时,最终也没问出一个结果来,最后只好叫我们回舍休息。走出保卫室20来步,晓灵叫住我说:“让他们先上去,我们跟后,我知道是谁踹的门,连累我们大家,不承认错误,不敢于担当。”心虚的XXX发现我们两个没走跟上去,正嘀咕着什么,猜测到在说他自己,意识到事情可能被揭穿,就故意放慢脚步,待到我们走到身边,就主动轻声地跟我们诉说自己踹门的原由:“踢完球,去公共洗澡间冲凉,回来发现门已被锁,没带钥匙,在门外等了许久也没等来一个舍友来开门,天气微凉,只穿内裤,情急之下,所以就……”。现在只记得晓灵跟他说,明早你最好去跟保卫科的同志说一声“承认错误、赔偿损坏,并保证从今往后不再犯”。第二年,学校男女宿舍大调整,晓灵、德斯、松林和我等几位家境相仿同学重新组合搬进原电大女生宿舍的507号,直至毕业。那些因为生活习惯不同或性格的差异而产生的小摩擦,如今想来都成了珍贵的回忆。
毕业10周年同学聚会,男同学合影,作者(左2)。2009年7月摄影。
课堂上的时光总是充实而忙碌。教师们或风趣幽默,或严谨认真,用他们的学识与热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知识的大门。记得那位高个头穿格子衬衫的微机(电脑)老师,每逢他的课,全班同学都出奇地安静、准时、认真。记得初冬的一个下午第一节课,正好是电脑课,上课铃声已过,老师已站在讲台开始授课了,而台下稀稀拉拉坐有10多名学生,迟到的同学匆匆忙忙、陆陆续续踏入教室,只见他一句话也没说,眼睛瞪着每个学生,样子很凶,看得出他非常恼火。待同学都入坐后,他就大声训斥起来,说什么我们这些“边角料”生还不懂得抓紧时间,努力学习,迎头赶上,严格要求自己、学习态度随随随便便、松松垮垮,今后怎么立足社会,大道理讲了一大堆,将近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自从那节训斥课后,再也没有一个同学迟到,上课也很专注。在当时,科任老师当中数他最不受欢迎,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只维系了一个学期,第二学期就再没遇见他,应该是调出本校了,直到现在既不知道他家在哪里,也不知他姓啥名啥。科任老师中印象较深的还有那两位大学语文老师卢森焕、彭学新,人不但年轻而且长得帅气,授课也精采,尤其是彭老师是我们班女生崇拜的偶像。每当讲到动情处会情不自禁地朗诵起诗歌来,声音浑厚而富有感染力,让我们仿佛置身于文学的殿堂。卢老师还毫无保留地把“情场失意”的经历分享给我们。还有那年轻貌美、有气质,声音特甜润温和的李琳老师,她的课同学最爱听,尤其是男同学。当然,也有那些让人头疼的课程,比如晦涩难懂的高数微积分课,或是需要大量背诵的理论课。为了应付考试,我们常常在图书馆或教室与厚厚的书本和笔记为伴。虽然辛苦,但每当攻克一个难题,或是取得好成绩时,那种成就感便足以抵消所有的疲惫。
图书馆是大学里最安静也最热闹的地方。安静的是氛围,热闹的是思想。无数个午后,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洒在书桌上,我们埋头于书本之中,偶尔抬头看看窗外摇曳的树影,或是与对面的同学相视一笑。图书馆的角落里,总能看到奋笔疾书的身影,听到翻动书页的沙沙声。那里不仅是我们获取知识的地方,更是思考与成长的摇篮。记得有一晚,为了撰写毕业论文,我和几个同学到图书馆博览群书、搜集相关资料,直到图书室关门下班时才觉得又累又饿,后就商议到学校南门保卫科室老乡那里泡几包快餐面吃,我们几个便在狭窄、简陋的保卫室里分享这顿"宵夜",那一刻的温暖与感动至今难忘。
除了学习,课外文体活动也为大学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迎新晚会上的歌舞表演,运动场上的呐喊助威,辩论赛上的唇枪舌战、方知学识浅,还有各种社团活动的欢声笑语。我加入了文学社,每期的阅读分享使我们有机会交流心得,碰撞思想,社团经常组织外出搞集体活动,使我们亲近自然,融入社会,热爱生活,向往真善美;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更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担当,如何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1996年12月到六甲镇小三峡秋游合影(二排右1为韦盛佳)
大学里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真挚的友谊。我们96工管班男生比较多且都爱好打篮球、踢足球等,尤是篮球分为甲队、乙队,记得有一次,我们乙队不服甲队,就约定在一个午后进行一场比赛。平常代表我们工管班与其他院校系、班级比赛,根本轮不到我们“二类苗”乙队上场,顶多是后补委员,其实我们也不比他们甲队队员差多少,有时心里想着自己球技比甲队某些队员还略胜一筹呢,只是没机会表现罢,有种没舞台表现的失落感,反正自我感觉良好。为了表现我们乙队实力,我们主动挑战甲队。为了赢得这场比赛,我们酝酿已久。为公平公正,裁判员请其他班的人员当,不容半点偏心。我和德斯属乙队,经过上下半场比赛,上半场甲队领先我们乙队5分,我们乙队不甘落后,队友相互鼓励,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下半场激烈比赛中,我们乙队讲究默契配合、团结协作,不搞个人英雄主义,主动出击,稳扎稳打,经过激烈争夺赛,结果总分反超甲队3分,取得了这场乙队打败甲队的胜利!后来甲队队员在议论中说,凭实力乙队是赢不了的,是晓灵跟我友好,在最后关键一个球,故意放松防守,让我轻松地三步上篮,结果投中2分,所以他们输了。那场篮球友谊赛后,我们乙队调侃甲队说“保持荣誉、珍惜荣誉”,有点小人得势。毕业前夕,我们常常坐在操场的草坪上,看着满天繁星,聊着未来的打算,既有对未知的忐忑,也有对彼此的祝福。如今虽然各奔东西,但那份情谊却永远珍藏在心底。
相聚时灿烂如阳,快门按下即永恒。
毕业20周年聚会。2019.10.1摄影。
如今,每当路过校园,听到里面传来的欢声笑语,总情不自禁地驻足观望。那些年轻的面孔,那些熟悉的教学楼,那些曾经走过无数次的林荫小道,都让我想起自己的求学时光。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那段日子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面对生活的勇气与智慧。
大学生活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记录着我们的成长与蜕变。那些在教室里认真听讲的身影,在图书馆里埋头苦读的时光,在结束军训接受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检阅的高光时刻,在课后参加勤工俭学辛勤劳动汗流满面的时光,在运动场上的速度与激情、精准命中球框的瞬间,都是这本书中最动人的篇章。它们构成了我们青春最美好的注脚,也成为我们人生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石。
(前排为老师,左起:曾严、谭高峰、韦永福、陆孟兰、冯忠伟、李建和、韦继武、黄秀德、卢森焕、潘华林、阳照群,第四排右四为韦盛佳)
光影镌刻青春的模样,同窗之情永不褪色。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那些关于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的记忆,却永远鲜活如初。它们提醒着我们曾经的梦想与追求,也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行。无论走得多远,大学永远是我们心灵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纯真的年华、最炽热的梦想和最珍贵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