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学院人,一生学院情
姚良伟(现任金城江区政协党组副书记、金城江区委统战部部长)
2006年暑假,我刚刚毕业,正在天峨县武装部组织开展民兵训练,无意间看到《河池日报》刊登了一份河池职业学院招聘学生辅导员的启事。我果断报名,经过笔试、面试,幸运地被河池职业学院录用,成为了计算机系中专部唯一的一名专职辅导员。就这样,我开始了在学院为期一年的辅导员生涯。
8月底,暑热未消,我背着简单的行囊,踏进了河池职业学院,校园里正弥漫着新生的喧腾。对于从校园到校园的我,感觉就像是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温润而泽,没有一丁点陌生感。我在这里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踏出了人生漫漫征途中的第一步。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换,我心中不免有些忐忑——在这方青春洋溢的热土上,自己这初出茅庐的“向导”,能否为那些正调试人生坐标的年轻心灵,作出正确无误的导航?
辅导员的工作,交织着琐碎和责任。每日清晨,我踏着晨光巡视每个宿舍,督促晚睡的学生们起床。推开房门,难免会遇见前一夜熬红了眼打着哈欠洗漱的学生,或闹钟响了却还在赖床的身影。稍作批评,就经常会遇到大胆而调皮的学生回嘴:“计算机系的学生不会玩游戏,那我不是白来了……”我也只能无奈地笑着摇摇头。下午和晚上,学校计算机房里练习的键盘敲击声密如雨点,校门口网吧里闪烁的游戏画面前,也常常坐满了我们的学生。深夜路边的灯光,照见了多少青春特有的固执和困惑。为了让学生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多少个夜晚,我与沉溺虚拟世界的学生促膝谈心,看着那些疲惫而迷茫的眼睛,我苦口婆心地给一个个少男少女做心连心的沟通,努力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盼,把联系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工作做好做细做深。
作为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又回到校园的我,深知专业学习是立身之本。每每看见学生为专业学习绞尽脑汁、为跑不通练习程序反复调试时,总会想起自己曾在“400米障碍”训练场上的“坚持”二字。我告诉学生,技术难题如同横亘在前的障碍,但攻克之后那豁然开朗的获得感,那种突破自我后的淋漓酣畅,丝毫不比在游戏中打败大BOSS差。我常常在机房里陪着他们穿梭于代码构成的迷宫、穿过程序报错的荆棘,完成学习或竞赛任务。当学生终于完成一个数学模型搭建、调通一个练习程序时,看着年轻的脸庞上豁然开朗的喜悦,我也时常感到十分欣慰——我分明看到,学生心中“坚韧不拔、好学不倦”的精神种子,正悄然萌发。
辅导员的日常,紧张而忙碌。我组织学生开班会、查卫生、郊游,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周末也常常排满了活动。偶有闲暇,我也和同事、学生们在篮球场上挥洒汗水,间或在夜宵摊小酌几杯啤酒。一年的时光,如白驹过隙,倏忽而逝。毕业班的学生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马上要走上工作岗位;一些中专班的学生在为继续升大专做准备。更多稚嫩的面孔在少男少女懵懂的暧昧中、在课间的喧嚣中,丝毫感觉不到社会的压力,纵情挥洒着宝贵的青春。而我则因为通过了公务员选拔考试,也将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与诸多青年学子在时光河畔的短暂交汇,给我的生命带来了太多的记忆。我们挥手作别,眼中充满不舍。我告诉自己:这不是作别,而是另一种方式的同行。
离开学院的日子里,无论是奔走于乡村,抑或劳形于案牍,那段辅导员经历沉淀下来的温暖与责任,始终如影随形。在乡镇工作时,我曾作为驻村扶贫干部,面对一名就读桂林师专的女孩,一个学期才1500元生活费;也曾看到不止一个为子女学费绞尽脑汁甚至四处告借的父母。每当此时,就感到作为基层干部身上的责任重大。后来从事扶贫工作,到大化县担任乡镇第一书记时,眼前经常浮现的仍是当年机房中那些渴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目光——那些年轻的面庞,与山间孩子澄澈的眸子何其相似!这份起源于校园的牵挂,早已化作心中的责任担当,化为工作中的前进动力,让我在山重水复、层峦叠嶂的道路上不致迷失方向。
今天,我坐在办公室里,认真翻看学院发来的《校庆回忆录》约稿函,仿佛又回到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的日子。离开学院已近20年了,但我在学院工作时的点点滴滴,仿佛就在昨天。在我的人生中最宝贵的黄金岁月里,献给学院的虽然只有短短一年,但这段燃烧激情和斗志的时光、那群共同奋斗过的战友,回忆起来依然是触动我心灵中最敏感的那根弦。我的脑海里,早已经烙下深深的学院情结。一年学院人,一生学院情,我衷心地祝愿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蒸蒸日上,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