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志 ▎青春星火·师者匠心

我与现代职院同呼吸共成长的岁月

来源:韦文业 发布时间:2025-08-11 10:14:33 浏览次数: 【字体:

韦文业(1997年由河池铜厂调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历任资源工程系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现为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迎来三十周年校庆的重要时刻,我满怀激动之情,提笔回溯这段长达二十四载的奋斗征程。从1997年到2021年,我亲眼见证了从河池民族工业中专转型升格,成为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亲身经历了河池职业教育在坚守中创新,在探索中前行的艰辛历程。那些与师生并肩拼搏的日夜,与企业携手攻克难关的过程,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生命里,化作源源不断的感动与力量。

一、拓荒者的初心:在荒芜中坚守希望

1997年,我从河池铜厂调入河池民族工业中专学校,也就是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成为一名化学实验员。那时的学校,条件极为艰苦,宛如一片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基础设施简陋,专业设置单一。但我心里明白,只有拿出拓荒者无畏的勇气,才能在这片土地上播下希望的种子。

招生路上的“厚脸皮”精神。记得在学校在校生人数较少的那段艰难时期,学校领导安排我负责百色、梧州片区的招生工作。由于学校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招生工作的难度远超想象。我和队友们背着沉甸甸的招生简章,自己驾车走访一所所高中,却常常被门卫无情地拒之门外。有一次在梧州的某所中学,门卫满脸不耐烦地呵斥道:“学生们都在上课,你们不能进来!”面对这样的冷遇,我心里虽然满是尴尬,但还是强挤出笑容,递上招生简章,诚恳地说道:“师傅,您看,学生不管成绩好坏、家庭贫富,多个读书机会将来总要好过回家打工。我们是公办高校,培养的都是技术技能型人才,孩子们学到了实用技能,将来就算打工也能有更高的工价啊!”就这样,凭借着这股不怕碰壁、迎难而上的韧劲,我们白天四处奔波宣传,晚上聚在一起认真复盘总结,联系下一个宣传站点,把宣传工作做到了一个个普通高中。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我们圆满完成了招生指标。这段经历让我深刻领悟到:教育者心中坚定的信念,足以打破外界的偏见,为学生们的未来点亮希望之光。

实验室里“赤手空拳”的奋斗。学校组建初期,办学经费紧张,化学实验室的抽风系统因资金短缺一直没有建设,这就导致很多实验不能做,一些重要的分析化实验学生无法实操。面对这一困境,在领导的指导下,我决定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我用有限的经费买来塑料板、塑料管、热熔条和塑焊枪,亲自动手裁剪、焊接。由于经验不足,开始拼焊的时候经常出现焊缝不牢固、断裂或烧焦的情况,有时甚至需要返工。手也多次被焊嘴吹出的热流烫伤,起了不少水泡。由于没有通风,焊接时挥发的有机气体难闻,有时甚至令人作呕。但想到开学就能让学生做实验,我一刻不敢停下,直到完成了全部通风管道安装。新学期里,当看到学生们重新走进实验室时,眼中闪烁着惊喜与期待的光芒,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这套“土法上马”的抽风系统,不仅解决了教学面临的实际难题,更让我明白:职业教育工作者不能坐等条件改善,有时候更好的教学条件也是自己动手创造出来的。

bb44e5937ee640ca917d1113fbc7bd0c.jpg

韦文业(前排右二)

二、系主任的担当:以专业建设铸就职教品牌

2003年,学校成功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高职学院,校名“河池职业学院”。此后,我先后担任资源工程系副主任、主任,我深知专业建设对于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性,优势、特色专业是职业教育的根本。那些年,我和团队成员在课程改革、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竭精殚虑,为把本系专业建设成为区内一流专业而奋力拼搏。

校企合作的第一批订单。2003年,南方有色金属集团筹建新厂,急需大量专业技术工人。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和团队主动与企业对接,提出了“订单式培养”的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成功开设了4个班,共计200多名学生的“南方班”。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独特的教学模式:白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晚上,组织他们与企业工程师一起研讨课程内容;周末,则带领学生前往企业车间进行实践实训。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们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量身定制了《锌冶金技术》《铅冶金技术》《矿石分析》等一系列专业课程,部分专业课程专门针对南方公司的生产工艺和装备开展教学,有效提高了学生上岗后的适应速度。通过这种深度合作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迅速成长为生产、技术骨干。如今,当初“南方班”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层甚至高层管理人员,许多人担任了部门负责人或车间主任职务,为南方有色金属公司的发展壮大贡献着力量。从那时起,我深切地感受到:“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培养与产业需求相匹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成功关键。

“三天三夜”不懈坚持,终获上级支持的宝贵经费。在挂牌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基本没有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经费。2008年首次获得了自治区财政支持的一笔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给了我们很大鼓舞,但对于快速扩大的办学规模和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设施建设的巨大资金制品,我们时刻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感觉。2011年我们终于获得了一个机会,申报“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暨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经过校内PK ,我们获得上学校推荐申报名额。为了争取获得上级支持,我们反复打磨完善申报材料。为了确保申报材料的质量,我带领团队连续进行了三天三夜通宵奋战。困了,大家就用凉水冲把脸,让自己清醒一下;饿了,就啃几口面包,简单对付一下。在最后一晚,我去教务处提交完材料后,实在是疲惫不堪,直接趴在办公桌上就睡着了。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最终申报成功,学校顺利拿到了宝贵的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资金。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心中的信念:争取国家的经费支持很重要,用好国家经费,把经费用在教学上、用在学生身上更重要,更值得我们全力以赴。

韦文业(左一)带队参加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金属冶炼与设备检修”赛项

三、创新突破:教学改革和社会服务并重

2009年后,职业教育进入了提质培优的全新发展阶段。在副校长冯忠伟教授的带领下,我与团队紧密围绕区域产业需求,将教学改革与技术服务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条“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特色道路。

攻克矿石“铜锌分选”难题。河池素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但有色金属矿产往往多金属共生、伴生。把这些矿石采出来容易,但要把这些金属分离开来,有的就非常困难了。当时某选矿企业长期受到铜、锌分选效率低的困扰,联系我们合作开展技术攻关。由冯忠伟教授牵头,我们成立了一个选矿技术攻关小组,把企业的原矿样品带回学校实验室开展浮选实验,经过反复调整选矿药剂和选矿工艺流程,强化样品分析检测,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找出了一种合适的浮选工艺。该工艺在选矿厂投入应用后,有效提高了铜锌的回收率,为企业增收超过千万元。这一项目后来荣获河池市2009年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经此一役,我深刻感受到职业教育工作者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更在于运用专业技术服务地方产业,推动经济发展上。

教学改革的“破冰之举”

2017年,我主持的课题《对接区域冶金产业分析检测岗位需求的关键技术课程开发与实践》荣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这是学院首次获得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其背后凝聚着我们长达五年的心血:我们走访了多家企业,深入分析了大量岗位数据,对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并开发出一系列关键技术课程……站在领奖台上,我手捧着证书微微颤抖,内心激动不已。这份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它也属于那些在实训车间挥洒汗水的学生,属于一起那些为合作企业解决实际难题的团队成员。

四、未完的使命:薪火相传育桃李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我于2019年起转任资源工程系党总支书记。虽然我不再分管教学科研工作,但我仍然工作重点放在人才梯队建设上,始终将“传、帮、带”视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为了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我们积极引进高校优秀毕业生和企业技术能手。同时,推行“青年教师成长计划”,安排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新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共同推动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资源工程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全系教师获得高级职称的数量、比例在学校各系中名列前茅。培养的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毕业后对口就业率高达90%以上,很多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快速成长,陆续升任各类重要职务。这或许就是职教事业最动人的传承:“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德〕雅斯贝尔斯(K. T. Jaspers)《什么是教育》语)。

五、不是告别:感恩过去,期许未来

2021年,我调到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工作。离别那天,我久久地站在学院实训楼前,往昔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在招生路上留下的艰辛脚印,那些在实验室里焊制通风系统的夜晚,那些与企业技术人员并肩攻关的场景……我把自己最美好的24年青春奉献给了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而学校也给予了我最丰厚的回报——一群志同道合的战友,一批怀揣匠心、立志报国的学子,还有一段让我问心无愧的激情岁月。

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三十周年校庆之际,我衷心祝愿学院能够薪火相传、再创辉煌!也希望新一代的职教人能够继续秉持“厚脸皮”的勇气、“钉钉子”的执着、“闯新路”的胆识,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职教传奇!



【打印正文】
周年校庆倒计时